美丽的七月,走在杂多县萨呼腾镇的大街小巷,垃圾车“唱着歌”穿梭在辖区内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上,而牧民群众则“踏歌而来”,将早已分类包装好的垃圾袋投进垃圾车厢内……随着玉树州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的大力推进,杂多县着力推进“N+1”基层治理模式、“特许经营”、巧设垃圾转运站等,奏响了澜沧江源的绿色生态“乐章”。
“N+1”模式 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混置的垃圾是垃圾,分类的垃圾则是资源。近年来,在探索垃圾分类这件事上,杂多县以其“N+1”模式名声在外,在全州成为了典型代表之一。
杂多县地处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县域面积30161平方千米,下辖七乡一镇,总人口7.4万人。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位于杂多县,在这里实施禁塑减废和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最大的难点,就是源头减量、分类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杂多县委县政府汇聚各方合力的举措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县乡村三级党委政府通过志愿者宣传、培训等,提高了牧民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另一方面,与垃圾分类公司和环卫公司合作,提供分类设施、进行分类回收等服务。同时,还通过奖励制度等方式,鼓励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学校、企业、牧民共同参与,“村收集、乡收运、县处理”的生态环保建设的全新模式。
眼下,垃圾分类已成为杂多县牧民群众的行动自觉,“垃圾不落地,出门即分类”的现象蔚然成风。
“特许经营+禁塑减废” 让牧民群众吃上“生态饭”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拥有得天独厚生态资源的昂赛乡是杂多县旅游的“明星乡”,是游览丹霞地貌、峡谷自然景观的胜地,更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栖息地。这里的自然风光十分壮观,景色宜人,吸引了众多州内外游客的目光。
生活在这里的牧民群众十分注重生态环保,他们知道只有保护好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才能够让这个生态名片更加持久和美丽。因此他们一直在寻求一种可持续的产业经营模式,既能够保护环境,又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特许经营让我们端起了生态饭,禁塑减废让我们端稳了生态饭。”昂赛乡牧民云塔在采访中表示,自从昂赛乡实施特许经营以来,政府帮助他们建起了民宿,并配齐太阳能、电视、冰箱等家电设施,他们家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今,全州禁塑减废和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的开展,又再一次保障了他们家未来的好生活。
2017年昂赛乡实施雪豹观察特许经营项目,选定了当地的22户牧民家庭作为接待家庭。政府为他们规划好了访客体验路线,每个自然体验团控制在3至4人,为游客提供食宿,同时他们也充当了司机和向导的角色。而随着禁塑减废和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的推进,进一步提高了当地牧民和旅游从业者的环保意识,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使昂赛乡的生态颜值更靓丽,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当地独特的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这种“端起生态饭、端稳生态饭”的生态经营模式,不仅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能够保护和维护昂赛乡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的土地更加美丽宜居,也让牧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获得感。
垃圾转运站 让垃圾回收事捷功倍
从玉树到杂多县,途经昂赛、莫云、阿多乡,路边随处可见外形酷似帐篷的垃圾转运站。“这些垃圾转运站不仅为当地居民和过往游客收集垃圾提供了方便,还在每年的虫草采摘季节中,收集、分类牧民从山上运下来的垃圾发挥了重要作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扎西文德说。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杂多县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年中能够持续增长。因此,杂多县党委政府长远谋划,始终将生态放在发展旅游业的首位,大力推广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理念,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杂多县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废弃物回收利用以及清洁生产等行动的同时,巧设垃圾转运站也成为了杂多县环境保护工作的亮点。
随着回收垃圾的增多,处理系统的效率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杂多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对危害等级和可回收程度进行分类处理和压缩处理,然后由政府协同当地企业一起完成垃圾的回收和处理工作。这些年,杂多县积极改善城区面貌,强化无垃圾市区和禁用一次性塑料品等环保理念深得当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如今,全县的垃圾处理流程更趋完善,干部群众的参与度和责任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