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玉树州新闻网人物风采 玉树市 | 治多县 | 称多县 | 杂多县 | 囊谦县 | 曲麻莱县
一片仁心济江源 —记奉献在玉树高原的北京援青干部刘云军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02 16:17:26
编辑:玉宣

  玉树新闻网讯

  刘云军和医护人员探讨治疗方案。洪玉杰摄

  (记者洪玉杰)

  毫无疑问,在可以预见的这一天——第三批北京对口援建玉树干部任期完满之时;医疗“团队式”帮扶“救活”一家医院,其成为改写玉树高原农牧民群众健康曲线的堡垒时;人们定会由衷地感谢和赞美那些曾经捧出一颗真诚的心为玉树的经济社会建设、群众的幸福安康服务,为玉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呕心沥血的援建者。

  人们也许不知道,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让党委政府放心,玉树群众信赖的医疗队伍,他们是以怎样严谨的态度,坚守,坚守住扯不断、道不完的第二故乡;努力,努力让北京智慧在玉树高原上尽情绽放;奉献,奉献出不忘初心,不敢懈怠,不辱使命的硕果,向援受的京玉两地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用“首善标准”在雪域高原书写一段无悔人生。

  援青干部、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刘云军就是其中一位。

  任凭前行的路多么遥远艰难

  依旧对事业刻骨铭心地爱恋

  2500公里,从首都北京到三江源头,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左右。

  巍峨的江源、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满山的牦牛、独具特色的藏寨碉楼、笑容可掬的康巴美女、威武雄壮的康巴汉子……这是每个人设想中藏区玉树的模样。

  但现实生活中的藏区还有截然不同的另一面:高寒、缺氧、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睡眠不好、恶心厌食……这让首次踏上玉树高原工作生活的北京援青干部感觉无所适从。身体不适、物质条件的匮乏以及精神世界的孤独,即使对于有过3年“援疆”经历的刘云军,最初也带来多多少少的士气低落。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玉树的援建模式,你就很难体会到它的艰辛。”

  初见刘云军,3年的玉树时光,脸早被高原紫外线“照顾”得白里透红,若不是那副小框金丝眼镜,和一口和着北京、河北方言的普通话,还真看不出来他是第三批北京对口“组团式”帮扶援青医疗队队长、玉树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玉树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何为援建?当一片仁心倾注于这片热土,真情在援建者与受援者之间酝酿传递,三年的时间,对援助者而言,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担当和灵魂洗礼;对受援方来说,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成长和能力再造。

  “援玉干部在这里待上3年时间,是很艰苦,但对比当地的干部群众在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甚至一直缺水缺电地生活,我们这点辛苦算得了什么?”每次面对内心忐忑不已,倍加思念北京、思念亲人时,这是刘云军唯一能安慰自己的话了。

  自走进玉树,挑起援青医疗队的这副担子,刘云军的双肩再也没有轻松过一天。他不是不懂得身边人的关心:“安安稳稳‘混’三年就行,不用那么辛苦自己。”但他心里清楚,面对这样一份职责,自己一时的松懈可能意味着带给玉树医疗更加深远的负面影响。一颗崇高的事业心不允许,云天万里的高原不允许,援建的人和关注援建的人不允许,他怎能用三年的“敷衍”来亵渎这颗已经倾注江源的医者仁心?

  苦熬3年,还不如苦干3年。看似平淡的一句话,道出了刘云军援建玉树的一份初心。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追求,有的人追求富贵,有的人追求时尚,但总会有一部分人为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活着,为造福他人而活着。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16年8月4日,这是刘云军上任的第一天,带着“要把玉树的诊疗技术提上去,让玉树农牧民群众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的真切愿望来到新岗位,却被办公桌上等待签署的69份病退调离报告,打击得支离破碎。

  为何?为何?刘云军一时不知如何接过这块“烫手的山芋”。原本是全州最好的医院,亏损竟然达到1323万元,上年营业额不到6000万元,医疗收入不足2000万元。每月有2000多名患者转院,除了转往省级的,更多的居然是转到州县的同级医院。

  制度不健全!机制难保障!业务低水平!人才留不住!患者不满意!这样一个个致命的硬伤,让刘云军下出结论:医院“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化作桥梁,让后来者前行

  化作沃土,培育朵朵不败的“格桑花”

  人病了,可以去医院,但是医院“病”了,怎么办?

  改革,这或许是唯一的答案。刘云军顾不上初到玉树的不适应,用3个月的时间期限,先稳住打了69份病退调离报告的医院人才,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调研。

  浮出水面的首先是医院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医生护士普遍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多了还可能承担更多的风险,每月底300元到不到的绩效考核,有时候还不够缴纳各项“惩罚”的钱。

  刘云军初步提出改革方案,将医改资金230多万元拿出来,快速启动和实施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向临床一线倾斜,严格执行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将每月10万元的绩效工资总额提升到50万元,对领导班子绩效工资降低50%。

  改革,总会遇到阻力,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位在许多人眼里“镀金”的北京医生。很多职工都抱有质疑观望的心态,有些甚至直接反对。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个援建的外来人,竟然拿医改资金做文章,想得美!”

  “干几年就走了的人,我们的医院凭啥他说了算?什么绩效考核管理,都是花架子!”

  “岁数大了,干不动了,反正快到了退休的年龄,懒得折腾了!”

  ……

  三次召开会议,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通过改革的方案。刘云军满腔的热情一次次被打击得荡然无存,一气之下回北京了。

  看到如“败将“般的刘云军,妻子常宇娟心疼不已,但还是劝说他:“遇到困难就退缩,还要你去做什么?既然改革有利于当地群众,你就应该想方设法去实行。”

  那一夜,望着窗外夜景,刘云军一夜无眠,充足的氧气,家庭的温馨,以及可以回到原单位的“后路”,都是那么的奢侈。

  第二天,刘云军与往常一样,出现在州人民医院的办公室,开始义无反顾地推进绩效改革。“不成规矩,何以方圆?今天我在绩效考核上当罪人,明天就可能是功臣;若是今天我睁一眼闭一眼充当好人,说不定明天就是医院发展的罪人!”一席话,说得那些质疑观望的人满脸羞愧,扪心自问,人家一个北京人跑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到底图啥……

  按照既定思路,刘云军为医院量身定制出“凝心聚力、更新观念、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办院方针,并根据医院现有临聘医护人员的工作年限、专业资历等标准,制定了临聘医护人员同工同酬实施办法,增加了临聘人员的福利待遇,让“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平台留人”有了具体的抓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个月,住院病人增加34人,第二个月,医院亏损止住,赚得4.8万元,第三个月,住院人数破百,顶住各种压力,改革的步伐愈加稳健。

  打铁需趁热。根据玉树群众的疾病谱、多发病和健康需求,刘云军带领大家苦干巧干,盘活各种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先后成立感染性疾病科、骨关节诊疗中心、包虫病诊疗基地、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眼科中心等14个新学科。医院的业务开展更加广泛了,诊断的病症更加精准了,手术的数量、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针对玉树州婴幼儿死亡超过13%的高比例,刘云军申请创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项目,带人采购避免交叉感染和提供生命支持的设备仪器,组织交流培训。

  2017年3月22日凌晨,刚刚成立13天的玉树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了早产的三胞胎兄弟。当时,三个患儿全身青紫程度严重,其中一个属于低体重患儿,只有1000克,同时还伴有窒息、新生儿肺发育不全等多种症状。

  家住下拉秀镇苏鲁村的格加老人忘不了,经过州医院三天三夜抢救和一个多月救治护理,三胞胎全部存活并顺利出院。虽然交流不那么顺畅,但一辈子信佛的老人面对刘云军双手合十,不停作揖,还给他一个碰头礼(藏族最亲密的礼节)。

  获得“白求恩式好医生”的副院长江西介绍说,如今,医务人员绩效收入提高9.1倍,医院年收入超过1.4亿元,婴儿死亡率从2015年的13.6%下降到2.3%,组建的14个新学科,开展168项新技术、新业务,填补玉树多项诊疗技术空白——这些就是援建最好的答案,是刘云军最欣慰的所获。

  真情却成了江源扬起的帆

  担当则成为江源撑起的伞

  来玉树为了什么?到玉树干了什么?在玉树怎么干的?——这是援青干部常常思考的三个问题。在援建玉树的激情岁月中,刘云军深知,队伍建设是关键,特别是在精准援建中,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过强的医疗队伍并发挥其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起初,刘云军想到了“走出去”的办法,将医院骨干送到北京、天津等地进修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走出去”不行,就“请进来”。刘云军从北京请来专家,“手拉手”、“结对子”、“传帮带”地教技术,大大节省了群众外出就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压力,避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的发生。

  80后的外二科主任索南伴久是医院新生力量代表之一,已经自主开展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检查项目,共完成电子胃肠镜221例、内镜下治疗23例,填补了州医院肠镜诊疗史的空白;郑丛华,这个原本当初抱着“试试看”态度的骨科骨干,在近两年骨科专家带教的140多例相关手术中,自己就带领团队完成了136例,将原外科的一半人并到了骨科,并担任科室主任。

  截至今年5月底,有101名技术骨干通过不同的方式完成了技术培训,成为全医院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

  记得一次,一位藏族小女孩眼泪汪汪捧着一大把钞票来交钱,刘云军被深深地触动了。他更加明白,仅仅是有一支队伍还不行,还要建立一种体系,能够让农牧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医疗实惠的体系。刘云军于是又带领大家进行改革:对贫困户实行“五免六减”、“一兜底”的就诊优惠,让患有大病重病的农牧民都能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对住院患者推行一站式报销服务,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贫困患者少跑腿”;医院为建档立卡户实行“五免六减”,实行大病救治一批(14种病)、慢病签约服务一批(25种病)、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个“一批”服务工程。

  三年间,所有刘云军的故事,都是关于他医者仁心的,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白天忙碌着查房、带教、讲课,常常嘴唇发白,急促喘气;多少个夜晚争分夺秒读书学习写报告;在玉树当院长没吃过职工和患者一顿饭,连同家人探亲,妻子和女儿都是晚上来,生怕打扰到大家;过节回北京一心惦记联系专家帮扶玉树,他三年陪家人的时间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副院长尼玛旦周说,刘院长援青三年期限马上就要到了,怕他走,因为医院太需要这样一个干起活来像野牦牛一样往前冲的带头人;又怕他不走,这么好的人万一耗干心血倒下了,菩萨都要流眼泪。

  在州人民医院,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关怀,那是来自于刘云军那颗滚烫的、如同金子般的心。有的职工,或者患者家属甚至天真地想象,如果“曼巴刘云军”一直留在玉树,那该多好啊。

  藏族有句谚语,“好人的故事写在石头上,风吹不走,雨打不掉。”

  没有三年的激情付出,哪来职工、患者笃信与敬仰。即使是在援建结束之际,刘云军仍忘不了对玉树人民真情的留恋,时时刻刻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医者的仁爱之心,执着坚守,为玉树藏区群众就医问诊继续操劳。

  假如这种无言的奉献也能用物质手段来计算,只恐这江源的山山水水也承载不住这太多的真情与担当。

  一片仁心济江源。试问,还有什么比这心与心的牵念,更让人为之动容呢?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6-8818752 yszwxb2022@163.com
  玉树旅游网  玉树市新闻网  玉树州党建网  玉树市党建网  治多党建网  曲麻莱党建网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称多县人民政府
玉树市人民政府网  囊谦县人民政府  杂多县人民政府  治多县人民政府  曲麻莱县人民政府  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青海省囊谦人民法院网  杂多县人大  玉树市人大信息网  玉树藏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局  玉树州藏医院  玉树文明网  藏地影像
主办:中共玉树州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青ICP备19000163号-16
免责声明:玉树新闻网由中共玉树州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玉树州委宣传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