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新闻网讯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内悠然自得的白唇鹿。本报记者黄灵燕摄
藏羚羊。
把救助的野生动物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
藏野驴。
斑头雁。
藏原羚。
(记者罗连军 林玟均 咸文静)
4月初,记者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澜沧江源、长江源三个园区,一路上,看到最多的是洁净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有时而映入眼帘的野生动物;听得最多的是生态管护员救助野生动物的故事。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16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成为惟一由地方政府(青海省)为责任主体的国家公园。《试点方案》明确提出了目标定位,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通过艰苦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典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
按照“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目标,我省从引导禁牧减畜的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到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有力激发了国家公园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
传承优秀生态文化,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为啥要上这一堂课?因为长江的源头就在我们治多县。”4月16日,在治多县加吉博洛镇吉尕小学“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基地”,闹布智美老师正给学生们上着一堂与众不同的环保课。
“环境意识必须从小就抓好。治多县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再加上牧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低,生态环保理念教育存在一定困难。如果教育好了学生,也就教育好了下一代,还能带动众多牧民家庭提高环境意识。”吉尕小学副校长昂文然杰说。
2017年5月,“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项目”在吉尕小学正式启动。2018年3月开始,环保课正式被列入吉尕小学的课程表,三年级以上班级一周上一次。
闹布智美老师介绍,学生用的课本是《我家住在三江源》,包括“三江源——我的家”“我们身边的生灵”“我们与大自然”三部分。自从上了环保课,全校80%的学生知道了县城周边和自家牧场附近的山水名称。
“索南达杰是我的同乡,也是我的榜样!长大后我也要当环保卫士,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让动物不再受到威胁,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
行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随时都能听到生态管护员救助、保护野生动物的感人故事,随处可见藏野驴、藏羚羊、白唇鹿等各类野生动物成群结队、悠闲自得的画面,折射出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