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些年来您一直在青藏高原特别是三江源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这次科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赵新全:这次科考是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面临的科技问题开展的,希望能够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提供科技支撑。我们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自然本底进行调查,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情况等。一直以来,我们对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本底是不清楚的,比如对大型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格局、繁殖成活率等都缺乏了解。二是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比如,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的生产力如何?能够养活多少草食动物?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答案。只有了解这一地区的草地承载力,才能合理划定动物的数量。如果我们等草地退化以后再来考虑这个问题,那就为时已晚了。
三是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功能区划分提供科学依据。我主张三江源国家公园应该包括四个区域:核心保育区、生态修复区、传统利用区和外围支撑区。前三个区域比较好理解,外围支撑区的目的在于,针对三江源地区畜牧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利用一些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转移在核心保育区放牧的家畜,为野生动物留出更多的栖息地。记者: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面积很大,科考如何开展呢?
赵新全: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四个重点区域进行观测:在黄河源区的果洛州玛多县选择了高寒草原类型,在长江源区的玉树州曲麻莱县选择了高寒湿地和高寒草甸两个类型,在可可西里地区选择了高寒荒漠类型。这四个重点区域基本涵盖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主要植被类型。我们在每个类型沿100米×100米的十字线,确定了35个样方,开展植被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光谱特征、土壤及土壤微生物以及周边的野生动物粪便样品研究,为下一步更大范围的科考做准备。同时,我们计划明年在澜沧江源头地区选择一块高寒湿地类型进行观测。记者:在传统的野外科考方法之外,这次科考有什么“新武器”?
赵新全:这次科考,人员除了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的科学家,还有遥感学家;装备除了相机、采样袋,还有无人机、车载冰箱等,便于科考和样品保存。我们希望能够借助遥感手段,构建星空地一体化的监测方法,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植被类型及分布、生产力、野生动物数量、种群等数据有较为准确的评估。